這是一張拼版照片。左圖為內蒙古鄂托克前旗呼和陶勒蓋嘎查的牧民曹扎娃出門勞作(6月14日攝);右圖為曹扎娃的承包地(6月14日攝,無人機照片)。20世紀80年代,在毛烏素沙地中,曹扎娃主動承包了2300多畝沙地。這么多年來,曹扎娃堅持種樹治沙,最終將沙地變成了林海。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
滔滔黃河在祖國北方形成了一個巨大的“幾字彎”,這里歷史文化悠久、能源富集,但生態十分脆弱,庫布其沙漠、毛烏素沙地橫亙其中。
過去,生活在庫布其沙漠、毛烏素沙地的各族群眾因沙害苦不堪言。新中國成立之后,尤其是近幾十年來,在黨和政府的帶領與政策支持下,黃河“幾字彎”里涌現出一大批“敢叫黃沙變綠洲”的治沙人物,他們在沙窩子里艱苦奮斗,上演了一個又一個“綠進沙退”的傳奇,留下了寶貴的治沙精神。
目前,內蒙古自治區吹響了全力打好黃河“幾字彎”治沙攻堅戰的集結號。接續老一輩人奮斗精神,內蒙古秉承區域性系統治理理念,發揮產業治沙、科技治沙的優勢,讓“綠富同興”的美麗畫卷持續在黃河“幾字彎”上鋪展。
7月21日,內蒙古杭錦旗道圖嘎查原支部書記陳寧布在自家草場上行走。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
這是曹扎娃在毛烏素沙地中的承包地,現在變成了一片樹林(6月14日攝,無人機照片)。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
這是7月21日在內蒙古杭錦旗沙日召嘎查牧民白音道爾計家的草場拍攝的樹木。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
這是一張拼版照片。左圖為內蒙古杭錦旗道圖嘎查原支部書記陳寧布在自家草場留影(7月21日攝)。右圖為內蒙古杭錦旗道圖嘎查的植被(7月21日,無人機照片)。內蒙古杭錦旗道圖嘎查地處庫布其沙漠邊緣,過去生態環境惡劣。作為一名基層黨員,陳寧布不僅綠化了自家近千畝草場,還帶動農牧民一起綠化草場。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
這是一張拼版照片。左圖為內蒙古杭錦旗沙日召嘎查牧民白音道爾計在自家草場的留影(7月21日攝)。右圖為白音道爾計自家草場的現狀(7月21日攝,無人機照片)。2001年前后,家住庫布其沙漠邊緣的白音道爾計因為草場退化嚴重,開始舉債上萬元買樹苗治沙,如今他已將9000多畝沙地變成了綠洲。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
這是一張拼版照片。左圖為內蒙古達拉特旗官井村村民高二云和妻子的合影(8月11日攝);右圖為高二云夫妻在庫布其沙漠中種植的檸條(8月11日攝,無人機照片)。今年60歲的高二云從小便生活在庫布其沙漠中,20世紀80年代開始和父輩們一起種樹治沙?,F在他與妻子在沙地里種植了5000多畝沙柳、檸條。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
這是一張拼版照片。左圖為內蒙古達拉特旗官井村村民周志忠和妻子的合影(8月11日攝);右圖為周志忠位于庫布其沙漠中的房屋(8月11日攝,無人機照片)。周志忠一家人在庫布其沙漠邊緣擁有8000多畝草場。1998年,周志忠開始種植灌木治理沙漠改良草場。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
這是一張拼版照片。左圖為內蒙古杭錦旗什拉召治沙站的工作人員在苗圃中除草(7月22日攝);右圖為內蒙古杭錦旗什拉召治沙站種植的庫布其沙漠鎖邊林(7月22日攝,無人機照片)。20世紀50年代開始,國營林場什拉召治沙站開始植樹治沙,三代治沙人在庫布其沙漠北緣營造了長48公里、面積12萬多畝的鎖邊林帶,有效遏制了沙漠向北擴張。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
8月11日,內蒙古達拉特旗官井村村民高二云查看種植的檸條。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
8月11日,內蒙古達拉特旗官井村村民周志忠在清理沙柳枝條。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
7月22日,內蒙古杭錦旗什拉召治沙站的工作人員在苗圃中播種。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